欢迎进入万宝鱼的三湖慈鲷世界                 【网站申明】


三湖资讯

MENU

三湖知识及通论

地域和慈鲷(9)

来源:原创 作者:万宝鱼   日期:2020-10-26 点击:

   
4)共享的栖息地和地域重叠
       许多三湖的地域,尤其是那些重要的采集地,都有不同品种、不同食性和不同习性的慈鲷出现。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它们只是共同居住在这块区域(地域),不一定能遇上,还谈不上“共享”。所谓“共享”的概念是指不但处于同一个栖息地,而且还在几乎相同的方位活动,时不时有照面的机会;这时,我们称作“共享栖息地”。
       举个很典型的例子,马鲷的Labeotropheus fuelleborni(小丑类)和L. trewavasae(勾鼻类)经常处于同一个地域,但前者活动在相当浅的上层涌浪区,而后者栖息在无沉积物的岩石区域(水下5-10米),所以一般不会照面。这个就谈不上共享栖息地,只能说地域重叠。
       而坦鲷中的Petrochromis polyodon(多齿龙王鲷)和Tropheus属(蝴蝶类)的许多品种,在一些地域里,会同时在一块领地内(其实是P. polyodon的领地)觅食。通常P. polyodon不会对Tropheus属(蝴蝶类)进行驱赶,因为一般后者是在前者啃过的植被上继续觅食。这种情况就叫共享栖息地。我们经常看三湖慈鲷在自然环境中的视频,那些在同一个栖息地出现的不同品种,就是在共享栖息地。
       有趣的是,很多情况下,共享栖息地还可以作为区分两个不同品种的依据:坦鲷Neolamprologus modestus(莫得死宽身天堂鸟)和N. mondabu(蒙代燕尾)的区别很小(但还是有区别,后者略呈燕尾),对“是不是同一个品种”这一问题困扰着鱼类学家多年。后来在一些地域发现它们共存于同一个栖息地,无杂交现象且形成了稳定的种群,于是认定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5)慈鲷的杂交(hybrid)
       在人工饲养环境中,三湖慈鲷的杂交现象一直是个问题,所以我们会反复强调,不要把形态相似的品种放在一起混养。虽然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地域广阔,杂交的现象很少,但有时也会发生。
       最有争议的当属Tropheus sp. 'red' (Ilangi)(伊兰基金黄蝴蝶)了。当初在赞比亚Chilanga区域里的一个更小的地方Ilangi被发现时,由于通体呈黄色,于是认为是T. moorii的一种地理变体。但经DNA分析,发现它与T. sp. 'red'更为接近,也可能是T. moorii和T. sp. 'red'一个独立品种,所以曾被命名为T. sp. ' Ilangi'。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证据表明它很可能不是一个纯的品种,而是T. sp. 'red’的Chilanga变种和T. moorii的Nangu变种之间的自然杂交,所以暂时还是将其放入Tropheus sp. 'red'类型中。如果真的是个杂交品种,那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杂交,因为极大多数的杂交品种在观感上要比原来的亲本差很多。
       在自然环境中,发生在Tropheus属(蝴蝶类)上的杂交还有一些,但都形成不了一个稳定的种群。而一旦形成一个稳定的族群,可能就是一个新的品种了。比如,Pseudosimochromis margaretae(马格丽特鼻鲷)可能就是P. curvifrons(弯鳍橙头鲷)和Simochromis diagramma(图形斑马鼻蝶)自然杂交的产物。
       鱼友们发现,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相似的马鲷比较容易杂交,甚至是完全不相干的品种也能杂交。但在自然环境中,与坦鲷相比,马鲷的杂交几率比坦鲷要低很多;即使有,那么发生在岩栖类身上的居多。在马湖的Makanjila岬,通常雄性的Metriaclima zebra(梅翠斑马)的背鳍是红色的,但还发现了有背鳍或黄或白的种群。经过DNA分析,认为后一个种群是由Makanjila北部的BB斑马和Chimwalani礁的M. pyrsonotos(皮索诺红顶斑马)天然杂交的产物。

6)OB型和O型慈鲷
       在马湖的天然环境中,会发现许多岩栖类雌性慈鲷不是通常的灰色、棕色或米色,而是呈现出橙色和橙色中带有黑色斑点(渍)。带橙色的称之为O(Orange)型,带橙色并伴有黑色斑点的称之为OB(Orange-Blotch)型。虽然有时雄性岩栖也会带有这种色彩,但所占的数量要远远低于雌性。
       专家认为这是岩栖类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程度,是一种为保护自己,经过长期进化的伪装色;与杂交无关。
       让人惊奇的是,带有这种图形模式的雌性,与普通色(即或灰色、或棕色等)的雌性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栖息地。而且这种特殊的OB模式有时可以在同一地点的几个不同品种(连属种都不同)的雌性身上发现,例如Metriaclima zebra(梅翠斑马)、Genyochromis mento(门特食鳞鲷)和Labeotropheus fuelleborni(小丑)。
       而与此相对应的雄性,对雌性身上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图案似乎并不在意,它们不会有目的性地选择具有某种特定颜色图案的雌性,反正只要是雌的就行。
       对于那些少数雄性也带有OB型的品种,有个专门名词叫果酱猫(MC,marmalade cats)。正因为比较稀少,所以也是三湖鱼友追逐的对象。有趣的是,如果雌雄都是OB型的亲代,其子代也有可能是正常颜色的(即不是OB型的,且通常是雄性);当然,大多数还是OB型的。
       更少见的是O型雄性,所以成为了岩栖中的精品。
       OB型的这种现象,有时有维鲷中也能体现出来,比如Haplochromis chromogynos(OB帕拉拉)和Paralabidochromis sp. 'red fin piebald'(红翅花斑马)。
       而对坦鲷来说,OB现象几乎很少发生,虽然偶尔也会有这种现象发生,但基本上都是杂交的结果(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比如Neolamprologus pulcher 'Kushangaza'(OB女王燕尾),还有那些带有不规则斑点(渍)的杂交蝴蝶(Tropheus)。形成不了一个稳定的基因库。而一个稳定的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稳定或形成一个新种群的基本前提。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人们通常将人工培育的慈鲷品种,带有花斑色彩的,也称作OB品种。比如在马鲷的孔雀类中,Aulonocara 'ob peacock'(OB孔雀)也称为果酱猫,但那是工人培育的,并不是天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