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laparogramma 的雄性和雌性与 N. signatus 非常相似,仅在色纹模式的细节上有所不同。雄性与来自 Sumbu、Moba 和 Kekese 的 N. signatus 雄性不同,后者的身体上有多达 13 条明显的垂直条纹,而 N. laparogramma 则有多达 8 条不太明显的条纹,主要位于身体的后部。这两个物种雌性之间的颜色差异并不明显,但在腹部有色鳞片的排列方式上有所不同。N. laparogramma 的腹部有 5-9 条垂直线,而 N. signatus 则呈不规则的图案。雌性 N. kungweensis 的腹部没有这样的有色鳞片。
这三种性二态性慈鲷(雌性)的最大全长都只有 3 厘米左右,而雄性要大得多,N. signatus 和 N. laparogramma 的雄性可长到 5 厘米,N. kungweensis 的雄性甚至可长到 7 厘米。这三个小型物种主要生活在平坦的泥质底部,底部许多暴露的洞穴揭示了它们的存在。这些洞的直径约为 1.5 厘米,深约 12 厘米(Bills 1996)。对这些生活空间的测量表明,它们并非直接向下挖掘,而是始终呈倾斜角度(Bills 和 Ribbink 1997)。雄性和雌性都有自己的洞穴,通常看到的洞穴数量比拥有者更多。洞穴之间的距离通常约为 50 厘米。在贝壳床附近的区域,N. signatus 和 N. laparogramma 也会使用空的 Neothauma 贝壳作为庇护所和产卵场所(Bills 1996)。
这些小型慈鲷的食物主要包括浮游动物和挖掘过程中遇到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也许还有那些试图在泥洞里避难的动物。底部的洞穴为在底部爬行的生物提供了理想的陷阱,而且由于只有领地主人才能进入这个“食物供应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 N. signatus 和 N. laparogramma 会在它们的领地里藏起空的贝壳,即使它们自己生活在泥洞里(Bills 1996)。
Bills 和 Ribbink(1997)认为这些泥洞繁殖者是一夫一妻制的,领地的平均直径约为 1.5 米,包括雌性和雄性的洞穴。我曾看到(并录像)一只在坦桑尼亚 Kalugunga 的 N. signatus 雄性追随一只雌性并向其求爱,这通常表明这个物种可能不是一夫一妻制。雄性在雌性面前起舞:头朝下,鳃膜伸展触碰沙子,身体其余部分(所有鳍竖起)在“空中”,同时挡住了雌性的道路。在这种侧面展示中,雄性会快速地从左到右扭动身体,试图跟上逃窜的雌性。然而,在同一区域有几对护卵的鱼,它们的行为似乎更像一夫一妻制物种的成员。
产卵发生在雌性的洞穴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质繁殖者的卵并不粘附!从水族箱的观察中已知,N. signatus 在空贝壳里产下的卵不会粘在贝壳内,而是在拾起贝壳时会滚动。Büscher(1998b)报告称,N. kungweensis 的卵也是非粘附性的。他还发现,卵产下后不久就被转移到雄性的隧道里,后者通常更宽更深。从卵到能自由游动的鱼苗只需要 7 天(通常洞穴繁殖的 lamprologines 需要 10 天)(Büscher 1998b)。每窝幼鱼通常少于 15 条。
有趣的是,长久以来人们知道中美洲的基层繁殖慈鲷 Hypsophrys nicaraguensis 也产非粘附性的卵,而且已经发现这个物种也会在垂直河岸的泥沙基底上挖洞(Ron Coleman,comm.)。因此,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慈鲷在有洞壁易碎的巢穴里产卵与产生不粘附在基底上的卵和幼鱼之间似乎存在着关联。这对卵来说显然是有利的,因为洞穴的(部分)坍塌时不会将重量轻得多的卵埋在泥土和沙子下而导致的窒息。
甚至可以争论说,适应泥洞生活方式的非粘附性卵可能是口孵的根源之一:父母可以轻松地将卵或幼鱼从坍塌或损坏的洞穴中移出,将它们转移到更好的洞穴里,或者在它们独立之前将它们留在嘴里。当然,口孵概念并非一蹴而就,这种保护后代生活初期的机制被认为在坦噶尼喀湖慈鲷和其他地方的不同谱系中多次发展,可能是由不同情况下和不同因素触发;但也许在至少一种情况下,基质繁殖者松散的卵可能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