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enotilapia caudafasciata [双尾纹珍珠] 分布于整个湖区,并在相对较深的水域被捕获,大多位于 40 米以下(Poll 1956),但在布琼布拉附近的 15 米浅水中也有采集记录(Gysels 等人,1997 年)。Van Ammelrooy(引用自 Andersen 2012d)在夜间于 Chaitika 角(赞比亚)和 Gombe 溪流(坦桑尼亚)分别在 55 米和 60 米的深度遇到了该物种,但这些个体当时都在休息。雄鱼有着美丽的标记,尾鳍上有两到三条黑色垂直条纹,以及与鳍条垂直的黑色腹鳍边缘。一项更为惊人的特征是,所有捕获的雄鱼平均比雌鱼小 1.5 厘米。雄鱼平均长度约为 10.5 厘米,而雌鱼平均为 12 厘米,且最大总长度记录为 15.6 厘米(Poll 1956)。
另一个将 X. caudafasciata 与大多数 Xenotilapia 物种区分开来的特征是其下颌外排牙齿的位置。在所有其他沙栖和泥栖的 Xenotilapia 物种中,这些牙齿几乎水平地向外指。据推测,这样排列的牙齿可能像叉子的齿尖一样,有助于在沙中挖掘。然而,X. caudafasciata 的外排牙齿则完全相反,向内指。这一点让它更像 X. papilio 和 X. nasns 的牙齿排列。这样的结构可能是一种觅食适应(例如,用于处理过滤粘液中的猎物),或者表明这些物种的祖先与其他 Xenotilapia 物种不同。后者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使用线粒体 DNA 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将 X. caudafasciata 与其他 Xenotilapia 归为一类(Koblmiiller 等人,2004 年),而 Kidd 等人(2012 年)进行的核 DNA 分析也将具有向内指牙齿的 X. sp. 'papilio sunflower' 归入 Xenotilapia 属。因此,外排牙齿的排列似乎不是该属中可用的诊断特征。
根据在相对较浅水域(15 米)收集的标本的胃内容物分析,主要食物似乎是不叮人的摇蚊幼虫(Gysels 等人,1997)。而在非常深的水域捕获的标本中,食物范围从硅藻、海绵到籽虾和其他无脊椎动物(Poll 1956)。
在水族箱里,非领地性的雄性平均比雌性小 1-1.5 厘米,每天白天都会在游过的雌性面前展示它的鳍,向雌性求爱。产卵可以在沙子上的任何地方进行,产卵过程与 X. longispinis 和 X. nigrolabiata 的描述相似。每次繁殖产卵约 40 颗,雌鱼孵化约三周后释放出可以游动的鱼苗(Andersen 2012d)。
Xenotilapia sima [西玛珍珠] 长时间以来都与 X. boulengeri 混淆(见第 339 页),即使在 Takahashi 和 Nakaya(1997)指出两者的区别后,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接受该属的模式种实际上与 X. boulengeri 不同。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文 simus,意为鼻子短小,形象地描述了这个物种的吻部形状,它是所有 Xenotilapia 中最陡峭的;吻部向上倾斜近 90°,使鱼的头部呈块状。眼睛非常大(长度约占头长的 50%),这也许是对其生活环境极差光线条件的适应。X. sima 雄性最容易被识别的特征是身体上的三条锈橙色水平带,上下两条分别延伸到尾鳍的上下叶。雌性完全呈银色。
尚未在栖息地中观察到 X. sima,但有时会在当地渔民使用的深水刺网中发现。Poll(1956)记录了这个物种在深达 100 米的水域,但有些是在浅水区的水深不到 10 米处捕获的。雄性的最大总长度约为 17 厘米,雌性则小约 2 厘米。X. sima 的嘴位于头部非常低的位置,可以在不抬起身体的情况下从底部取食。肠子的长度约为鱼的长度的三分之二,胃内容物分析揭示了昆虫幼体和小型软体动物(Poll 1956)。
X. sima 已经被 Andersen(2009)在人工环境中繁殖,他发现雄性是非领地性的,但会在产卵前一天在沙子上挖一个直径 15-18 厘米,深 2-3 厘米的小凹陷。这个产卵地点在次日的清晨被使用,但在产卵后,雌雄都会离开。
实际产卵过程非常低调;雄鱼慢慢靠近一个成熟的雌鱼,然后趴在它面前的沙子上,所有的鳍都竖起来,喉部膨胀,开始用尾巴朝雌鱼的头部拍打,试图说服它进入产卵地点。雌鱼若回应,会将自己移到产卵地点上。雄鱼此时收拢所有鳍,小心地用鼻子轻轻地碰雌鱼的腹部。然后这对鱼开始互相盘旋,很快雌鱼释放出第一个卵子,雄鱼在雌鱼将卵子吸入口中之前将其受精。雌鱼产完所有的卵后离开产卵地点,并寻找藏身之处孵化。大约三周后,雌鱼第一次释放出 50-60 个鱼苗,并在接下来的 2-4 天内为后代提供产卵后的照料(Andersen 2009)。与其他 Xenotilapia 物种的幼鱼不同,X. sima 的幼鱼呈单一的灰色,并在底部上方 10-20 厘米的地方游动(Andersen 2009)。
|